校长笔记(2018年12月)(2)

来源:南山中英文学校 作者:兰金仁校长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0日 收藏本页 打印本页

(四)

 

人和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有着巨大差异的孩子们都在接受着同样模式的教育。这种教育,叫同质化教育。 

在一个有45个孩子的自然班级里,真正的学霸只有那么一两个,他们天生就喜欢读书的环境,喜欢书本学习。他们属于天生的学霸。为什么他们会成为天生的学霸呢?我也不知道。也许是出于他们家族的遗传基因,因为很多有杰出学术成就的人,他们都有着家学的渊源。 也许是由于某种偶然的因素将他们对书本学习的热情被激发了出来。但我们所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事实。天生的学霸很特殊,也很少见。 这些天生的学霸就是将来读书、做学问的料,是从事人文科学或自然科学研究的料。是当大学教授的料。

有些孩子,他们其实并不喜欢程式化的读书、作业、考试,但是,他们听话,在老师和家长的压力之下,他们接受了现有的学习环境,他们通过努力也能获得很好的成绩,成为学霸。但他们是人造的学霸。虽然他们也能考上重点大学,但大学毕业之后,他们从心里感觉到一种真正的释放,他们不会继续走读书、做学问的道路。他们会进入社会,重新学习。重新寻找出路。 

还有些孩子,他们从小就在过度繁重的程式化学习中感觉厌烦,他们根本就抗拒这样的学习。然而父母的压力和学校教师的压力,同学间的比较让他们感觉读书、学习一点意思都没有。于是,他们就被老师看成是差生。 

其实,不是读书的料,也许是经商的料,也许是做公司当老板的料,也许是搞艺术设计的料,也许是当音乐家的料,也许是组织和管理各种大型音乐、体育活动、营销、拓展、从事广告宣传的料。 世上的职业千百种,为什么一定要走读书、做学问的道路呢?你在所有的大学毕业生当中去看一看,有多少比例的孩子最终走上了读书、做学问的道路,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呢?这样的人实在是很少、很少。即便是那些学习热门专业的孩子们,一旦进入社会之后,往往都会转行。 

伟大的音乐家施光南先生曾经是北京一〇一中学的学生,据说他高中差点毕不了业,因为他的数学总不及格。后来,班主任老师说这孩子有音乐天才,就网开一面。 他最终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 

 

 

(五)

 

讲真话,有时候人家根本就听不进。

有位年轻的医生,他说他接待过一位老年的病人,这位患者得的是癌症。就对他说,你不用治疗了,治不好的。现在你看看全世界哪有治疗成功的?好好在家里呆着吧, 把它忘掉,吃好,玩好,没必要花那个冤枉钱。在家里呆着说不定还会自愈呢。那个老人听了很愤怒,说你这个当医生的怎么能说这样的话?你不是把病人往医院外面推吗?

后来,这个老人又通过熟人在同一家医院找到另外一位医生。那位医生很热情,说,你先住进来吧。我给你开个治疗的方案。于是,检查、化疗、手术,什么都做了,老人把家里所有的积蓄全部都交给了医院。 结果呢,好几个月之后,这个老人插着管子,戴着呼吸机,死在了医院的病床上。 

教育界也有同样的事情。在过去,你如果对一个家长说,你的孩子并不是读书的料。那就成了一句骂人的话,它就好像宣布人家的孩子得了癌症一样。 其实,他的孩子虽然读书不成功,但将来也许其它方面成功,说不定还会成为一位社会杰出人物。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的故事:曾国藩在十四岁的时候,晚上在家里读《岳阳楼记》,读了一夜都背不下来,结果呢,躲在房梁上的小偷却会背了。你们看,是那个小偷有出息呢,还是曾国藩有出息?二战时期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一次被邀请访问他的母校,他说,我想见一见你们现在成绩最差的孩子。当那个成绩最差的孩子被叫到丘吉尔跟前的时候,丘吉尔拉着他的手说,朋友,你知道吗?你的这个位置从前是我的。 

很多家长,看见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不去,就着急,看到别人都在请家教,为了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自己也请家教。而且,还会不停地给孩子加码,带着他上这样的培训班,上那样的培训班。找各种各样的关系,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重点班,重点学校。结果呢,也许成绩上去了,可是人却变得颓唐、萎靡。 

培训班是干什么的?培训班不是在教人的,它是在教你学会应付考试的。 教你如何通过学会蒙题、猜题,学会用投机取巧或者反复训练的方式去通过考试的。一个孩子,在学校学习本来就很累,很烦了,课余时间还要去面对这样的东西,你说孩子们对生活会有什么感受呢? 

如果孩子们从小就在心里产生了对学习的厌恶,对生活的厌倦,那么,他们就相当于在心理上中了毒。 这是从幼小时期就染上的一种心理的病毒。这种病毒如果不能在适当时期给予清除,将来长大后,就会继续蔓延,很容易产生精神抑郁,成为精神抑郁症的诱发因素。 

什么是差生呢?

差生是那些拒不服从教师的教导,藐视规则,藐视教师的权威,在同学与伙伴中有攻击他人的倾向的孩子。他们在课堂上完全坐不住,拒不完成作业、撒谎、蛮不讲理,而且,连家长也管不住的孩子。这种孩子才是差生。

我们习惯上简单地把那些考试成绩差的孩子说成是差生,这种评判标准太过简单、粗糙。这种评价往往耽误了很多有天赋的孩子。 

我们看到重点中学的那些学生们,他们为什么负担那么重?为什么减负一直都是空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家长们,学校的老师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重点大学,尤其是北大清华。大家都在争取那么一点点名额,都在往这个独木桥上挤。 

去年,湖南有位教师在网上发帖者说:“湘潭县是一个有名的教育强县,我是湘潭县的一名教师,身为一线的一名教师,我真的对身为这里的学生感到悲哀。苛刻的教育排名制度让学生成为教育强县的牺牲品。10年前我是这里的一名学生,我们的好成绩成就了这里的教育强县,可光环背后的辛酸只有老师和学生知道。10年后,我又回到了母校,但是身份不一样。我成了一名教师。 为了继续成就这里的辉煌,我变成了扼杀学生天性的‘刽子手’,同时我也在这苛刻的制度下,因超负荷的工作而让我们个个都脸色蜡黄,成了一个地道的‘黄脸婆’。

郎咸平有段很精彩的描述,他说,美国学生都想进哈佛大学,日本学生都想进东京大学,中国学生都想进北大、清华。那么按照高中毕业生人数计算,进这些大学的比例是多少呢?你美国学生想进哈佛吗,进哈佛大学的比例是0.06%。你日本学生想进东京大学吗,进东京大学的比例是0.19%。中国呢,能进北大或者清华的比例是0.04%。也就是说,若想进北大,那么,在一万名学生中,只有4人有这个幸运。大家看,这种竞争是不是让人望尘莫及? 

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孩子上不了名校,好像自己很丢人,其实,一点都不丢人,马云上的是杭州师范学院,马化腾上的是深圳大学,潘石屹读的是一个大专,人家不一样很有成就吗? 

将来的人们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 太过注重你是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人家会看你到底有没有实力。这种注重实用的人才观,这种对待人才的看法,我相信,会逐步形成习惯。因为,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之下,没有人会傻到不看重实力,而只看重你的文凭和学历。 

王石是1965年小学毕业的,接着进入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社会上开始打砸抢、整人、游行、戴高帽,所有的老师都挨整了,所有的学校都停课了。这样,他和其他初中生一样,中止了学业。到了1974年,被推荐进入兰州铁道学院,成了一名工农兵大学生。 那时候进入大学是不需要考试的。只要基层单位推荐,然后政审,就行了。那就叫工农兵大学生。他在小学学历的基础上进入了大学,在大学读了三年就毕业了。当年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学完就直接上大学的。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一个非常奇葩的现象。当年有一句豪言壮语,说,没有数理化,照样干革命。

我说这些并不是贬低王石,不是的。恰恰相反,我是为了说明,学历并不是决定一切的。 有了高学历,有了名牌大学的文凭,你不一定就有王石这样的成就。对于一个有奋斗精神的年轻人来说,真正的学校是社会, 真正的能力往往到了在社会上才真正体现出来。 

大凡考试好的人,他们仅仅开发了自己能力当中的两种,一种是记忆和语言的使用能力,一种是逻辑运算的能力。语文学科就为了开发前者,数学学科是为了开发后者。 这些能力一直都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能力,它们属于人的智商, 是理性思维的基础,它们虽然都很重要,但它们只是一个人能力当中的一个部分而已。根据结构主义的说法,它们只是一个人能力结构中的两种相对比较常见的能力而已,还有其它非常重要的能力,却没有受到重视,更加没有得到锻炼和开发。比如说空间思维、想象的能力,一个人对自己内心的反省,即内省能力,一个人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能力等等,这些都是人生获得成就的必备能力。有人甚至把情商看成是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将来长大以后,如果你的孩子需要组织一次大型的集会活动,那么他在准备阶段就必须要把活动的所有细节都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放过,一遍又一遍,准确地检查细节和漏洞,做出必要的增补和修改,这些都属于空间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可能从书本上学到,而只能在活动中,在需要空间思维的艺术活动中逐步得到开发;

将来长大后,你的孩子是需要与人交往的,如果他非常自我,非常不喜欢与人接触,他就一定会成为一个生活的失败者。因为,不论你怎么有才华,有能力,你没有朋友,你不被人喜欢,不被人接纳,你的生活注定是很孤独的,你的所谓的事业也不可能开展起来。

我们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关系之中,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离开了同事、朋友间的友谊与合作,你将一事无成。因此,了解自己,了解别人,应当从小就开始学习。它是一门看不见的课程。这个课程不在书本里,而在孩子们的各种游戏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