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热议教育国际化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兰金仁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02日 收藏本页 打印本页

当前,关于教育国际化的问题,是社会的热门话题。但什么是教育国际化?为什么我们需要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很多学校、家长都有自己的看法。我校自创办以来,在兰金仁校长的带领下,一直在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探索,这些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和实践。本期《家长教育论坛》将兰校长的观点和我校的实践以问答的形式整理刊出,供家长朋友们分享。

问:现在,在教育界关于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很流行,但作为局外人,我们总想把这种概念搞清楚。我们希望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搞国际化?

答:不仅我们要搞学校教育的国际化,西方国家很多学校也十分重视教育的国际化。美国、英国、印度、中东等国家的学校都重视搞国际化,以国际化程度高为荣。他们搞国际化的方式是引进国际思维,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用来充实自己。同时,也引进国际生源及教师,以此让学校教育显得更加有生气,更能在教育的方式上与别国取长补短。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说,就是引进国际资源。

问:教育国际化最应当重视的是什么?

答: 用别人比较先进的教育思想来武装自己,就像我们改革开放之后,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武装我们自己一样。这是迅速提高生产力的必要手段。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哪个更高。” 你看,我们做不了山下的大树,暂时做一做山上的小树也行。

问:什么样的思维叫国际思维?

答:关于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问题就是最重要的国际思维。当我们还是处于闭关锁国状态下的文革前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我们的教育目标曾经是,“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其做法就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种教育目标看起来很清晰,但做起来很模糊。那时候,教改的主要内容就是搞灌输式教学还是启发式教学,是开门还是关门这些问题上争议不休。后来,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之后,上大学就成为各个学校、家庭,甚至地方政府的唯一的教育目标。这是很糟糕的。因为,孩子们觉得拼命做题,拼命考试,最后,考上了大学就完成任务了,家长此时也觉得自己是大功告成了。于是大家就可以睡大觉了。但西方国家的大学,从入学招生开始,就十分重视你大学毕业之后的竞争力的问题。也就是说,别人并不把上大学看成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最多看成是阶段目标而已,最终,一定要落实到孩子大学毕业之后的社会竞争力上面。

这就是国际思维,这就是“国际化”所告诉我们的东西。经济全球化之后的教育,必须紧跟形势的变化。由于我们自己在“国际化”,所以我们就必然要把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目标转变过来,把眼光看得更远一点,把孩子们将来的社会竞争力看成是我们基础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应当着眼于高考之后,而不是高考之前。

问:要达到这个目标有现成的路子可以走吗?也就是说,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就很先进吗?

答:哪有现成的路子?教育不可能像麦当劳一样,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出来之后,你简单地拷贝一下就可以了。即便是在英美国家,其学校教育的差别也是很大的。但我们必须承认,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是先进的,是十分人性化的。他们从对孩子成长的跟踪开始,从人性的发展开始,研究得很深入。我们经常在我们的口中念叨着“人性化”,稍微为别人做了点事,就叫人性化服务。这是很可笑的。在教育方面,符合人性发展规律的就叫人性化,反之,则是反人性的。比如说,我们以考试竞争为目标的教育就是反人性的东西。

问:学校教育应当怎样去理解别人先进的理念?哪些东西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呢?

答:对于艺术和体育的重视,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视,就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果把主要的注意力分一部分给社会实践,分一部分给艺术和体育,我们的教育就趋向于完整了。这是西方教育与我们教育中差异比较大的地方。如果看一看国际一流大学的招生标准,就能体会到这种差异。

问:这就是提高孩子们将来社会竞争力的手段吗?

答:当然。讲起社会竞争力,我们有很多家长都有发言权。有很多家长都是在社会、企业里打拼过的,他们知道,一个人,当进入社会之后,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处理与别人的关系,如何对待游戏规则,如何展示自己,当失败之后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等等,这些都是人的素质当中最重要的部分。而这些东西并不是在课堂上学到的,而是通过与同学的交往中逐渐学到的。学校应当给学生提供学习这些东西的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进入艺术、音乐、游戏等集体的活动之中,进入体育的竞争,在这些人与人的共同活动中,去学习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问:我们在过往的学校教育中不也有音体美课程,不同样也有游戏活动吗?我们不是早就重视第二课堂教学吗?

答:但我们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和各级领导,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重视这些课程。大家所做的,正像刘道玉在武汉大学的最后一次演讲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引进了别人的躯体,却丢掉了他的灵魂。” 西方国家为什么要那么重视艺术、体育的课程,并把它们当成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呢?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真正能力只有通过这样的活动才能得到激发。只有把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当成是教育的成果,只有让其在有趣的活动中去体验自己在人群中的作用,体验如何去驾驭环境,这才是教育所应当重视的东西。

问:丢掉的“灵魂”指的是什么?

答:是指导思想,是出发点和归宿,是我们真正的兴趣所在。它蕴含在学校整体的校园文化之中,它和那种仅仅培养技巧,仅仅当成是课堂学习之外的一种调剂或消遣完全不同。它变成了我们教育的价值取向。中学生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实验室实验等都同样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

问:知识就不重要了吗?考试就不需要了吗?我们所学习的各科知识,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主要内容吗?

答:知识当然重要,但如何去获取知识更加重要。学生容易产生一种习惯,就是老师课堂上所教的,课本上所印刷出来的,就是知识,考试的东西就是知识,而我们在课外所得到的东西,不是知识,不需要去记忆、储存。同时,越是好学生,越容易产生这种感觉,他们陶醉于自己的好分数,所以,他们将来就越难以去适应社会。其实,我们的学生比较重视课堂教学和分数,这并不坏,如果我们设法把这种学业的追求与课外的活动、实验室活动结合起来,就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问:学科学习和课外活动怎么结合才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答:这就要依靠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来加以引导了。比如说,我们通过艺术节,在大约两个月的节日气氛中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上台表演,让所有的孩子都有表现和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科技节、双语活动节、体育节等,把课堂教学与学生们的能力展示融合起来,形成很浓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则在学生会的领导下,进行各种社团活动,进入社区,了解社会。我们习惯上并不把中学生平时的社团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看成是必修课程。最多只是看成是一种点缀。但“国际化”理念使我们认识到,这是不对的。无论是戏剧社、文学社,还是社区活动小组,只要认真,他们的工作将对自己的前途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都会很自然地体验到个人在群体中间的关系,体验到个人在社会中的关系。他们会逐步地学会,当离开父母之后,应当如何去设计自己,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

问:难道这样做不会影响学科学习吗?

答:只要学生想学,数学和科学学科的学习并不难,只要我们放弃那种通过出难题来难倒学生的坏习惯。同样,坚持让孩子们觉得学习并不难,是一个基本教学原则。比如,在英文教学方面,我们从小学开始,遵循了三个基本原则:以听带动说,以听和说带动阅读和书写的渐进式原则;游戏化教学原则和重复使用的原则。在语文教学方面,我们坚持让孩子们从小开始,背诵古代诗词、范文、古典文学等。因为我们认为,我国语言的真正的源泉和营养都集中在古典文学之中。背得越多越好。相信他们长大以后会十分受益于这种有效的积累。

问: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否就应当这样做,并且只有这样做了才是真正的国际化?

答:国际化不过是个手段而已,它并不是目的。通过国际化达到现代化才是真正的目标。世界上科技、经济和文化都已经进入了现代,作为现代人就应当有现代意识,教师们应当先让自己在思想上现代化,然后才谈得上教育的现代化。我们学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有外籍学生五百多人,有外籍教师二十多人,我们还有港澳台子弟和他们的家长,还有大量的海归子弟,这些都是我们搞好国际化的有利资源,我们经常从这些家长那里得到鼓励和支持。从这些文化层次比较高的家长那里所得到的鼓励,比政府层面来的奖励更加有效,因为,他们的观点往往就是他们身处现代化浪潮之中的切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