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热议“天下父母心”
--------- 高中部家长会摘要
我最近看了一篇故事,想与各位家长分享一下。有两位老人,都是知识分子,他们唯一的孩子读了重点小学、重点中学,接着,考上了重点大学,大学毕业了,没找到工作,又继续在该校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在家里闲着。后来有了女朋友,也挤住在家里,成为“啃老族”。有一天,一家人在安静地看电视。儿子拿了一只苹果,慢慢地削,削完之后,坐在身旁的母亲以为是给自己削的,结果儿子递给了女朋友;接着,又拿了一只苹果,慢慢地削,削完之后,母亲以为这下该轮到自己了,可是,儿子却很自然地咬了一口,继续看他的电视。坐在对面的老伴看了她一眼,苦笑了一下。
他们的心里都很难受。老伴说,我很闷,咱们出去走走吧。他们下楼,来到大街上。街道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他们中间的一个人突然开口说:“老张,我们这一生是不是很失败?”
是的。他们的儿子曾经是他们的骄傲,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为了能够让他读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他们夫妇两人曾经花费了自己太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他们曾经为自己的孩子做出了太多的牺牲,为了儿子的学习,他们甚至忘记了生活中除了儿子,还有其它什么内容,他们曾经为他们的儿子感到由衷地骄傲。他们曾经目送过多少朋友、邻居、同事们羡慕、甚至于嫉妒的目光。可是,这一切都过去了,他们感觉到这一切似乎都变成了无聊的泡影。两位老人突然感到自己衰老了许多。
其实,这两位老人的焦虑正是当今社会所有父母的焦虑,这种共同的焦虑让很多人开始反省、思考,很多人开始向自己发问:今天的人,生儿育女,究竟为了什么?
从前,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传宗接代、光宗耀祖。这来自于我们的“祖先崇拜”,我们一直以为,我们的祖先在冥冥中看着我们,他们一直希望我们和我们的子女有出息。我们有出息了,他们就欣慰了。我们也就完成自己的责任了。但是,这种观念,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似乎已经没市场了。更多的人,尤其是经济上比较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他们把自己的安全感寄托在孩子身上,似乎希望孩子将来为自己养老、送终。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不是的。那些指望养儿防老的老人们已经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孩子越多,矛盾和冲突越多。因为,他们的孩子,多半在老人有便宜可占的时候,拼命占便宜,当处于无助状态的时候,则完全放弃了自己的责任。确实,养儿防老是需要有强大的伦理文化为支撑的。过去有宗族的保护,那些不顾老人的年轻人要受到自己族群的谴责和惩罚,受到舆论的鞭挞。但现在,这种舆论的压力没有了。
其实,真正的现代人,健康的父母情感,应当锁定在与自己孩子去交朋友,与他们建立终身的交流之上。人人都害怕孤独。人的天性,与生俱来的人性中非常普遍的情感需求就是需要交流、沟通。没孩子的人,常常会领养一只猫,或一条狗。而生孩子,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欢乐,丰富我们的生活内容。据说美国九一一事件以后,在遇难的人群中,有很多都没有亲人前来收尸。后来,人们发现,自己没有家庭是多么孤独,于是,很多年轻人开始改变了,他们成立家庭,生儿育女,他们发现,有孩子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生儿育女本来也就是人的天性之所在。是上帝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的目标定位为:满足情感交流的需要。
这样,就把生儿育女的活动定了位。 定位之后,就好办了,我们就可以有目标地去建立新的关系。我们会消除过去那种浮躁心理,去除功利目的,改变过去那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更加脚踏实地。
我们做家长的一开始就必须要为这种终生的情感交流做好铺垫。为了持久地具备情感交流的基础,家长和他们的孩子,应当从早期就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而且,这种价值观与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是一致的。作为家长,不能因为自己的一些负面的社会经验而轻易地否定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教孩子一些损人利己的思维,这是很危险的,而且,它最终定会反射到自己的身上。
那么主流价值观是什么呢?
虽然我们承认我们的时代是个很特殊的时代, 某种存在虚无主义世界观使我们大家都把物质的需要看的很重要,虽然现在的人们似乎缺乏理想、追求,只相信金钱和权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我们还有着某种集体的记忆。我们尊重诚实、善良,我们尊重勤劳、智慧。我们并不相信我们人死了之后就一了百了。我们似乎对于我们身后的世界还有着某种担当、责任。
其实,有了善良和责任这样两条就不错了,善良的人总会换位思考。当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的时候,他们和父母的交流就会顺畅许多。
在子女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对他们有过高的期待。他们长大之后,也会和我们一样,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人。他们的幸福应当就是我们的幸福,何必期望他们非要走上飞黄腾达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