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来源:中学部 作者:熊晓梅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19日 收藏本页 打印本页

班主任工作的点滴体会
深圳市南山中英文学校中学部  熊晓梅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有校历安排的常规工作,也有临时性的突击任务。虽说评价班主任的标准多种多样,但能做好常规工作与临时性任务,依然是一位优秀班主任必备的素质。虽然有时有应接不暇之感,但面对学生,也有许多愉悦与幸福。现在我从当班主任的点滴经验中撷取一些,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让沟通更有效

做为班主任,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沟通。可怎样才能让我们与家长、学生的沟通更有效?我觉得不妨借鉴一下心理咨询的态度。正确的咨询态度中有一项是共情,也就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当我们站在家长、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时,对方就会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感到愉快、满足,于是双方良好的互信关系就会很容易建立起来。

比如说当我们遇到很“较真”的家长时,我们不必给他讲道理(这种情况下即使讲道理也无济于事,反而会将关系弄得很对立),而是耐心地听他讲,并不时地“嗯、啊、哦”地应和。这既显示出我们具有兰校所说的“高贵的沉默”,也表示我们在关注他的想法、行为,体会到他对孩子的关爱。接下来我们的言语中表达的并不是要改变他的观念,而是把我们对他的孩子关爱传递给他,以此向他表明,作为老师,我们的心和家长不是对立的,而是相通的。我们有共同的目标,因此我们可以一起来设计孩子成长的最佳教育方案。
 

二、淡化教育痕迹

其实这也是一个老话题了。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提倡“把我们的教育隐藏起来”,并说这是他向导师(马卡连柯)学习了一辈子的道理。现代教育要求淡化教育痕迹,就是通过暗示或创设教育情境让他们自己去领悟,又或者虚晃一枪,迂回突进直达目的,而不是端起架子,给他(她)这样的暗示:我要给你做思想工作,上政治课了。这样的效果通常不会太好。特别是对高年段的学生,他(她)有时候显现出来的比你还要世故,还要成熟,或许在前期有过无数次这样被老师谈话的经历,你在找他时他就非常清楚你所代表的正面导向,知道你要对他讲什么。

这样的谈话,其结果就是:他要么是徐庶进曹营,一声不吭;要么就是嘴里应和你,但心里并不以为然,有时甚至还可能会有小小的顶撞。

其实,一个人道德观念的形成,并非都是有意识教育的结果。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现在的孩子,对那种喋喋不休的灌输和苦口婆心的劝导是相当反感的。朱永新在《我心中的理想德育》里也这样提到“学生欢迎没有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因此,精心创设教育情境、用心走入学生心灵,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以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是一门要求甚高的教育艺术啊。

我们校园内随处可见的标语牌、宣传画、张贴画,和谐的师生关系,莫不是在致力于这种目标的达成。这,也是我要不断追求完善的啊。


三、完善班级管理层次

案例:接手九(2)班,开学没多久有机会组织去博物馆参观“国家宝藏”的展览,行前我做了简短的介绍及纪律要求,学生们很兴奋。是啊,初三也能有这样的活动,对他们是何等的奢侈。我们班因人数多单独乘一辆车,同学们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参观完毕,当我们坐校车准备回去时,清点人数时竟发现少了八、九位男生!有知情者说,他们去买水及肯德基去了。别的班级都陆续走了,我们只好在这儿等。足足过了15分钟,那几个男生才陆续跑来,他们马上发现了我与车内同学的焦急与怒火。我默默地没收了他们手中的饮料及食品,将之放在最前座,然后默默思考:这事儿牵涉这么多人,怎么处理才好?他们买的这些东西,还给他们或丢掉,都不妥,但又该怎么处理才好?

到了学校下车时,那几个孩子很自觉地留在最后。有个胆大的学生说:“老师,我们错了,下次不这样了。”
“嗯,知道错了,好!”我压制着自己的怒火,淡淡地说。我知道,通常有这样的孩子,认错时又快又好,但至于错在哪里,他们可能并没有深入思考。
“那我们的水……”
“还想要啊?好啊,给你妈妈打电话,她说给,我就给。”搬出家长来,这是班主任的法宝,必要的时候,还是可用的。
“那,还是算了吧。”
我对司机说:“师傅你们陪着等人也辛苦了,这些水你带回去分给司机们喝吧。谢谢你们啊!”转头我对孩子们说:“好了,你们回班里去上课吧。”  (事后想想,是不是还用更好的处理方法,比如说带回班里去,分给其他守纪的孩子? 探讨)

回到班里,默默地等他们都到位了,我做了如下的发言。我首先表扬其他30个守时守纪的孩子,因为这是集体行为,守时守纪正是对其他人的尊重。其次,对九位同学的外出行为表示理解,你们有的中午没吃饭,饿了;有的没带水,渴了。大家都没有恶意要损害我们班级的形象,有些同学离开时本以为可以很快赶回来,不会误事。可是因为是集体行为,我们永远不可能预知在我们走后,事情的发展会有些什么变化。第三,其他班都能按时返校,唯独我们班出了这样的岔子,作为班主任,我感到难过和遗憾,也深深自责自己没能在出发前把利害关系讲得更深入人心,所以,对几位违纪的同学,我也并不打算给他们以常规的处罚,而是我自己要给大家道歉。

我觉得这个案例体现了我对班级管理的一些理解。一般说来,班级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制度管理,事先申明纪律、规则,以及我们在低年级起始阶段通常会采用的班规班约及相应的量化奖惩制度,但仅仅局限于这种管理是一种职业的低级需要,因为它是一种绝对的他律行为,所忽视的是学生所渴望的归属、理解、情感及尊严等高级需要,所以尽管他们明知有纪律、规范,但还是会有一些敢于尝试的学生恣意而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种种制度的规范,更是尊重理解、人格关爱以及精神的慰藉。由此进入班级管理的第二个层次——人格管理。具体到案例而言,即让他们不仅仅从制度层面,而是在道德角度来把守时、尊重他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对违规同学的理解,对守纪同学尊重他人行为的赞赏,对自己工作的反省与自责等等这些人格管理班级行为,诠释了班主任对孩子的爱心与宽容,以及教育为孩子服务的理念。

有了宽容,才能够等待。有西方学者说,教育就是留白的艺术,30%是启发,70%就是等待。急功近利的当代社会,我们往往失却等待的耐心,殊不知,等待是教育的另一种境界。

有了宽容,也才能去唤醒。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内在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也正是在小时候,通过爸爸雕刻狮子、“唤醒”狮子的启发,运用“产婆术”将人们的心灵,从当时蒙昧的状态中一次次唤醒吗?老师宽容的言行,通过传导、尊崇人世间一切真、善、美的行为与观念,从而唤醒孩子们心中内在的人格和心灵,解放孩子内心深处的天赋理性。

但是,宽容不是纵容。对于涉及到原则性的问题,我们是有底线的。我记得自已有过这样的经历。十多年前我初到南方,遇有一个蒙昧而未开化的初一孩子,他在课堂上胡闹被我示意后,竟拿出一把尺余长的砍刀来,我当时冲到他跟前,大喝一声:“你砍?!”许是受到震慑,他把刀收了起来。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内心深处具有这样的刚性,而不只是一个一团和气的好好先生,就能具有驾驭课堂及班级的气势。

上述案例发生之后,不断有班干部及违规同学去找我或打电话:“老师,我们错了。”“老师,对不起,我错了。”我相信,这时的认错不再是随意的。

后来的结果也证明如此。初三下半年的频繁出外,如口语考试、体育测试、看考场、中招考试等等,我们班再没有一例这样的事情发生。

乐着孩子们的乐,痛着孩子们的痛,幸福着孩子们的幸福,憧憬着孩子们的憧憬,这就是班主任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有了制度化管理的基础,融合了班主任人格的班级弹性管理,班级自然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具备一腔宽广博大、悲天悯人的情怀; 蕴含一种人性良知的正义感,以及以退为进,迂回求索的不懈追求。有了这样的氛围,班级的内力形成,精神内涵自然显现,岂不是已达到了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王维有诗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每每在教育的逆境中陷入困惑,总也有反省、思考过后的喜悦。如果说班主任要具备一些什么的话,我想是要有投入工作的热情及一份淡泊平和的心境,你全力付出了,却并不急于期盼着收获。我们相信,我们的收获已经融入学生往后成长的每一步。
 
以此贻笑方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