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与艺术的生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姿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9日 收藏本页 打印本页

——“关于悠闲”:“闲”比“忙”更有意义 

午后,斑斑点点的阳光从竹叶间洒落,温暖而不炽热,明媚而不刺眼,我安静地坐在树下,尽情享受阳光的恩赐。

来到这个城市已经4年了,那做着梦的青春,那做着梦的岁月,似乎就这样一点一点地从指缝间溜走了。渐渐地熟悉了这里的气候和氛围,渐渐地习惯了这里的漂泊和奔波。有的时候,倦了,累了,平静了,才发现自己的孤独,于是珍惜每一次的相遇,珍惜每一次心的共鸣。因为我在心底固执地相信,只要有爱维系着,心就不会走得太远,纵然生活给予我苦难,总有一种希望在前方等待。人只要懂得生活,总会活出味道来。

     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是我最爱读的一本书。因为林先生的文字舒缓而有灵性,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常常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

林语堂在《悠闲的重要》一文中说——

“人们为了生活而任劳任怨地工作,为了要活下去而烦虑到头发发白,甚至忘掉游息,真是不可思议的文明”。

 世间万物尽在过悠闲的日子,只有人类为着生活而工作。他因为不能不去工作,于是在文明日益进步中的生活变为愈加复杂,随时随地是义务、责任、恐惧和野心,这些并不是生而有之,而是由人类社会所产生

为了生活,我们忙碌到几乎没有时间去说忙。于是,今日抄袭昨日,我们如一只圆笼中的小仓鼠,一直不停地跑,却一直都还在原地。

那天在去上班的路上,发现公交站台旁的灌木上停着一只美丽的蝴蝶,第一反应是去包里摸手机,想拍下这只美丽的精灵。可是,还没等我将手机调到拍照状态,一辆113路公交车开过来,瞟了一眼刚掏出来的手机,快8点了,再不上车,一定得迟到了。在车门关上的最后一瞬,挤上了113。车子把我带到了白石洲。而那只蝴蝶,因为受惊,扇动她的大翅膀飞走了,我的视线跟着她的身影走了好远。车子开走了,她没有再回来。

什么时候开始,对于生活,对于美好的事物,不再是静心屏气地悠闲地欣赏享受,而是简单粗暴地变成一种赤裸裸地占有了呢?比如,我看到一只蝴蝶,最自然的反应本该是亲近她,亲近她本身,她的颜色,她的外形,她的姿态,她的心绪,没有杂念,心境澄明——庄周梦蝶不就是如此吗? 然而,我现在的做法却是去掏相机,也许,是想拍下来留着以后细细看吧;也许,是想向别人展示吧;也许,我的心和眼睛都已经不再善感,因而要借助外在的工具了吧?又也许,我或多或少地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中被电视、电脑、手机等等媒介异化了吧?为什么当113开来,美丽蝴蝶的诱惑变得如此不堪一击?

   蝴蝶飞走了。一个美丽的当下过去了。我能真正拥有或者占有的是什么呢?一个人,如果连欣赏美的悠闲都被忙碌所吞噬,那他的生活还剩下多少艺术的分子?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艺术的生活的心境,那他的生活还剩下多少文化的气息?如果一个灵魂的工程师脱离了文化的土壤,那他还能在那方教育田地里苟延残喘几时?想到这,有种被架空的感觉。以为自己如此忙碌,忙碌的是那么有意义。此刻,觉得那忙碌不过是掩盖自身虚空的架子罢了。

     林先生说的好:“我认为文化本来就是空闲的产物,所以文化的艺术就是悠闲的艺术。在中国人心目中,凡是用他的智慧来享受悠闲的人,也便是受教化最深的人。在哲学的观点上看来,劳碌和智慧似乎是根本相左的。智慧的人绝不劳碌,过于劳碌的人绝不是智慧的,善于优游岁月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

如此看来,“悠闲”比“劳碌”其实更难。

大智慧者才真正懂得“悠闲”。陶渊明、苏东波、白居易、袁中郎,他们就是真正的大智慧者。他们都曾有过一个短时的官场生活,政绩也都很优良,但都因为厌倦那种磕头迎送的勾当而甘心弃官辞禄,回到老家去过退隐生活。他们用一种恬静的心地和乐天旷达的观念尽情地玩赏大自然,在天人合一的胸怀下活出了人生的真味。

     有人说:科技是忙出来的,文化是闲出来的,此语立意和表达真是甚好。

教育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呢?

有人把教育当技术,于是,他成了一个教书匠。可以一本教案用十年。也有人把教育当艺术,常教常新,于是,他成了一个教育家。当一个教书匠,要出成绩,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一个字“忙”。让自己忙得心力交瘁,让学生也跟着忙得焦头烂额。最后,提着昨日的辛苦忙碌向明日的试卷要一个看得过去的分数。而要当一个教育家,那就得懂得“闲”。以“闲”的方式实现我们的存在之梦。

《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中说:“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

每一天,我们都在忙忙碌碌,每日里无不是面临着大量的琐事,似乎上好课,考好成绩,便是万事俱备了。殊不知,这样的忙碌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鲜活的气息被吞噬了。当一个老师劳碌到累倒在讲台上,除了可敬,又何尝不是一种可悲?备课,上课,考试,算均分,排名。精神跟着身体马不停蹄地疲惫着,应付着,在一个浮躁又不安分的空间里,老师成了一个匠人,教育沦为一门技术。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其中一篇文章《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如果一个语文教师除了读教材和教参,都没时间去读其它的书,那他一定很难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里找到尊严和愉悦的。

其实教育本应是一种慢的艺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则无心体验,细嚼慢咽才能感受到教育的美丽!我经常提醒自己,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不应该是知识,而应该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自信,对生命的珍视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

先生说:尘世是唯一的天堂。我曾经很困惑于这句话。现在,我觉得的确如此,如果我们不能再尘世中感受到身在天堂的感觉,那一定是我们被生活架空了。这个时候,把两脚放到地面,静心呼吸,我们或许就能闻到天堂的味道。

 

金子美玲的诗集——《向着明亮那方》里有这样一首小诗——

小草

灰扑扑的

雨把它们

洗干净了

 

小草

湿漉漉的

太阳把它们

晒干了

 

都是为了让我

可以这样躺着

舒舒服服地

仰望天空

 

多么悠闲的一种存在,这样美丽的天堂不就在一片草地里吗?慢下来,慢慢地活,慢慢地品,慢慢地陪着学生一起成长。停下来,欣赏一只蝴蝶,停下来,聆听一段音乐,停下来,品读一首小诗。这才是一个语老师该有的生活吧。

昨天,在学校操场边,又飞来一只比刚才小一点的蝴蝶,在我前前后后飞了一阵,然后,翩翩飞去了。亲爱的蝴蝶,这次,你的姿态我记住了。你也记住这个我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