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2年04月08日 收藏本页 打印本页
5、自主学习资源不足 

  自主学习是网络教育的一大特色,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实现学习活动的时空分离。目前网络课程在自主性学习方面只是体现学习者自己学习这一点,并没有为他们提供种种有利于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网络用户的广泛性,使教师可能无法预测网上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和水平。对于一门课程来说,不可能做百科全书式,只能关注本课程的教学,这样对于原来对该领域不甚了解的学习者来说,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一些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这些学习者就非常需要相关知识的电子图书馆式的资源库。而对于所有的学习者来说,在他们要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时,就需要课程提供大量的相关案例,使他们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再次建构。目前大部分网络学院和网校都提供了网上图书馆,但都没有基于课程的,而只是提供一些资源链接(网络学院)和古诗、文章等(网校)。

  6、导航系统不强 

  互联网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超媒体资源,为学习者创造出了一种由他们自行控制的学习环境,如果缺乏导航系统,就会使一些学习者迷航,产生一种无从适从的感觉,从而降低学习的效率,久而久之,会使学习者的信心受到影响。Gayle等人(1999)的教育实验显示,在航行中高分组的学习者是靠自信、系统指示与练习为基础来做航行决定的,他们较少依靠好奇、熟悉和兴趣等来产生航行决定,而且在学习之后的测验中所得分数也比较高[5]。目前有很少一部分课程给出课程单元数、学时数、学习目标,而在以下方面涉及不多:没有建立帮助学习者了解学习该课程所需要的知识水平、自己的知识层次、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的系统;一门课程的组织是线性的,不是层次状或网状的,也不支持学习单元之间的查询、检索功能,学习单元之间的切换只能靠前进、后退或从头开始实现,不便于跳跃性学习;学习者只能靠记忆来确定自己的学习位置,不能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路径、学习心得,学习者一旦中断学习进程,只能重新从头开始进入;没有便捷的检索方式来帮助学习者使用网上图书馆中的资料,学习者只能中断学习进程,进入“图书馆”才能查阅;缺少课程学习的帮助系统,学习者只能按自己的上网知识来进行操作。

  7、 缺少评价与反馈 

  评价与反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网络教学的评价方式仅限于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作业和考试),很少考虑学习者自身的评价、同伴的评价,而这两种对于学习获得学习成就感非常有效。评价的形式一般是客观题(选择题、是非题)和问题简答型的主观题,缺乏基于案例和问题解决型的练习。目前网络教学平台往往是仅给出答题结果,而没有给出适当的分析、评语,学习者只能自己猜测、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基于问题简答方式的主观题,更着重于学习者知识的掌握、知识的再组织,并不是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种题目前大多采用人工改卷的方法,使学习者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者学习的热情。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教师不能通过观察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而只能依赖于网络教学平台或网络课程(视频会议例外)来实现交互。我们认为课程设计、开发时必须考虑师生、生生之间同步、异步的交互,让学习者感到自己学习活动并不是孤立的,并非只有计算机和自己在对话,而是始终有人一起参与的,是人性化的。

  8、 缺乏教学活动设计 

  网络学习是由学习者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组成的,并不是只有起点和终点,网络学习不仅要关心教育目标的设计、实现,更要关心实现的过程以及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能力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在网络学习中的作用并不只是提供教学材料,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如网络环境下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策略的指导、交流和反馈等。目前的网络课程仅限于教师的在线答疑、师生讨论,缺少教师对讨论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关注,没有真正实现小组学习、协作学习。

四、关于网络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国的网络教育刚刚起步,我们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再吸收、创新,更快、更好地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课程。 

  1、 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改变观念 

  网络课程的建设,如情境创设、学习者解决问题、学习策略的选择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因此要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首先要解决的是要转变教师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问题,要消除教师对新信息技术的“抗拒”和“恐惧”意识,让教师了解新信息技术,了解网络教育,并积极参与网络教育。如果教师不能接受新的技术、新的事物,很难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也难以实现大规模的高质量地网上教学。英国开放大学让一些从信息技术领域出来的年轻人与学科教师多进行交流、沟通、学科教师会很快掌握信息技术并为自己的教学服务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