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2]
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林君芬、余胜泉
1、网络课程、网络课件、网络教材的混淆
目前,关于网络课程与网络课件的界定显得模糊不清,有时被认为是同一个概念或同等的概念;更有人把网络课程理解成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网络课程中只有几个课件或几篇讲稿,需要指定参考教材。
课件(Courseware),指专门为进行教学活动而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包括用于控制和进行教育活动的程序、帮助开发维护程序的文档资料以及帮助教师和学习者使用程序学习的课本和练习册等[3]。网络课件,就是应用于网络环境的课件。而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课程与课件的出发点不同,课件是从教学活动出发,课程是从社会需求出发,但他们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和学会与人共事。课件把课程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用软件的方式实现出来,但缺失了很多课程的内涵,如社会需求分析、课程规划等,而这些缺失在教学中不能显现出来,因此也造成了这两种概念的混淆,有些网校或网络学院就把某些章节、某些知识点的材料作为网络课程了。
2、课程体系大而全
纵观我国的网络学院和网校,开设的课程非常齐全,但缺少规划,显得过于急功近利,高校网络学院的热门专业课程设置过多,中小学网校过多关注中考、高考学科课程,而少课外活动类课程,而且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比较少。各个网校纷纷开设科学基础教育(如目前高校、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包括的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如实用计算机类、会计类、电子商务类)等名目繁多的课程,而有些又缺乏充足的教学材料或教师资源。这种现象在中小学网校中尤其严重,罗列了几乎所有的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
3、重教学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4]。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要求必须更加自主地进行意义建构,因此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网络课程不是仅提供资料,而是影响学生使其成为自己的“教师”。而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仍强调“教”,强调知识的传授,一进去就开始知识教学,而没有给予一定的情境导入。我们调研了很多网校及网络学院,发现大部分的课程都是文本教学材料或教师讲稿的简单呈现,在中小学网校里,有些课程内容比较空洞,没有根据教学目标对整个课程作统一的规划,网上只有一两节课的讲稿和试题库,没有给学习者设置模拟真实的学习情境,缺少一些让学习者去解决的现实问题,无法让学习者进行小组协作、角色扮演、讨论、问题解决学习。学习者在学习时,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或去讨论组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归结到一点,就是没有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动性。
4、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的网络课程都以网页形式呈现,这是符合网络教育特点的,也是我们网络教育课程开发的一个趋势。然而目前大部分的网页都以静态方式展现,其组织方式也是线性的,其更新频率也不够快。目前,教学内容的呈现有三种方式:
文本和静态图像:这种方式相当于书本的搬家。
POWPERPOINT讲稿:其做法是直接将教师的POWERPOINT演示文件放到网上。
以上两种方式显然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既没有对教育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设计,也没有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
主讲教师的讲课录像和讲稿同时呈现。这是由于很多专家、学者已意识到前两种方式的弊端,提出教学内容要多媒体化,用流媒体形式将多媒体教学材料呈现在网络上。而这种非常好的提法在实施过程中,又产生了变样:很多网络课程上的流媒体教学材料上出现的不是教学情境,而是将网页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主讲教师坐在摄像机前念讲稿的录像,另一部分是讲稿的内容或POWERPOINT。我们认为,这不仅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对主讲教师的作用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学习者长时间面对教师一成不变的姿势、讲课方式,很容易失去看、学习的兴趣,不仅难以体会到教师教学的魅力,还容易失去对主讲教师的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注意力的保持不仅与材料的性质有关,还与材料的变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