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学校教育应当做什么?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兰金仁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12日 收藏本页 打印本页

各位老师:

大家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我们要把我们的学校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并且,还希望能详细地描述一下,以便于大家以后照着标准去做。我很高兴大家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它说明大家在思考,在追求。而只有思考、追求和实践,才能使我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也看到自己的工作的意义。

实际上,我在那篇《我对教育的理解与实践》一文,即对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的采访中已经回答了第三个问题。因此,我想在这里针对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做个回答。这是我自己的看法,若有不对的或不完整的地方,希望能引发讨论,我相信讨论能让我们的认识逐步地完整、提高。这篇讲话也将发在《家长教育论坛》上,让家长们看一看,家长若有不同意见也欢迎参加到讨论中来。

按照我的理解,作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学校和教师,我们首先应当激发学生们去喜欢学校的生活,喜欢学习,喜欢他们的老师。如果有了这三个喜欢,其它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因为,教育活动是一种激发性活动,没有学生自己本身的发自内心的要求,教育就会变成压迫,而压迫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这是我们所要做到的第一步。大家能看得出来,我们已经在做了。我们每周五下午的教师讨论,我们对于活动课的开发,我们对融合式课堂教学的研究,对小组竞赛活动的研究,趣味运动会、艺术节,以及我们对心理课程的重视,都是针对这些目标的。我们仔细地想一下,如果在教师带领下的班级集体生活是公正与民主的,是友爱的,如果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刻板的、死气沉沉的,孩子们怎么会不喜欢校园生活呢?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是生动活泼的,有趣的,而不是枯燥乏味的,如果教师是理解、善良与宽容的,学生怎能不喜欢他们的老师呢?如果一位教师,他能在文化专业水平、行为举止及业余爱好等方面都足以吸引学生之外,还能真心地喜欢学生、关心学生,他怎能不受到学生的认同和爱戴呢?此外,如果我们学生的学习是在自发的兴趣的引导下进行的,而不是由家长或教师所强迫的,如果他们学习的每一点进步都能得到关注和赞扬,而不是通过分数评比、名次竞争或批评说教等方式让他们从心里感到自卑,从而厌恶学习,那么学生们又怎能不对学习产生兴趣呢?知识的吸收毕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啊。我们知道,有了兴趣,有了教师的行为方式作为榜样,再有良好的集体生活作为铺垫,学生一般都很自然地会产生上面所说的那种爱学习、爱学校生活、爱教师的情绪。

这里所说的是如何创造一个大的环境的原则。有了这个大的原则,我们再来研究教育的细节问题。

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活动,而培养人的能力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传统的学校教育所注重的是语言及记忆能力的训练和数学逻辑能力的训练,这些都是为将来社会生活服务的。大家看,我们的主课(语言和数学教学)及各种智力竞赛都是朝向这两种能力的。这两种能力显然十分重要。因为将来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都很需要它们:一个是语言能力,一个是逻辑运算能力。所以,我们的语言(英语和中文)、数学等课程都相对比较多一点。但是我们心里要很清楚,学习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为了逐渐让孩子们形成这两种重要的实践能力,形成对它们的兴趣,而不是为了考试。因为你一旦将学习变成是为了考试而学习,那就会破坏了学习的气氛,就变成强迫了。有一位学者举过这样的例子:我们搞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健康身体,于是大家都很快乐地参加运动,可是我们把目的改一下,我们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在竞赛中获得第一,于是就会出现裁判作弊、服用兴奋剂的现象,也有大运动量训练造成身体受伤害的现象。因此,在初中和小学阶段,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当避免产生为考试而学习倾向。

那么将来需要考试的时候怎么办呢? 如果从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如果有了必要的能力, 到了高考前再花力气专门对付考试, 应当是不成问题的。它至少会有两个好处:第一、学生不会从小就在强迫性学习中感到学习很痛苦, 从而讨厌学习。第二、到了大一些的时候, 当他能真正懂得上大学对于自己一生的重要性之后, 他就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动力。

考试成绩的好坏依赖于三个因素:考试能力、学科学习的能力、临考前的心理状态。现在的问题是,大家都特别重视第一个因素,却忽略了第二和第三个因素。形成了拔苗助长的工作习惯。

但要提高上面所说的那种学科能力,就必须有大量的有趣味的实践才行。比如说数学的做题活动,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就完全可以将它视为一种游戏活动,即便到了初中,也可以在感觉上让它游戏化。语言的听、说和演讲都是重要的实践活动,又是游戏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兴趣,又形成了能力。此外,关于心理因素的问题,中科院曾经对全国各地24名高考状元进行了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很多人认为智力因素是高考成功的决定因素,但调查统计却表明,考前的心理状态才是决定的关键。调查发现,民主的家庭环境对学生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出乎人们预料的是,状元们的父母文化程度并不高,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或高中的占62.9%,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或高中的占70.5%。因此,我们说,如果从小就对孩子们进行考试教育,只会使他们惧怕考试,成为考试的失败者。

除了上面所说的这些能力之外,我们还有美术课,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服务的,它能够让想象、创造成为可能。所以,我们就要求基础的美术课要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让色彩、构图进入学生的想象空间。我们知道,社会杰出人才大多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死板的学科知识并不能造就出社会精英。

我们有体育和舞蹈课,它们是用以培养学生的身体运动能力服务的。它不仅带来健康,带来身体的协调发展,还带来了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一个人,他的身体是灵活还是笨拙,是健壮还是弱小,这些都会直接地影响他个人人格的发展。它同时也是民族素质的一种体现。音乐课也不仅仅是唱唱歌而已,它应当让孩子们形成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兴趣,为提高欣赏趣味,形成美的鉴赏力打下基础。

当然,在这些重要的能力之上还有更加重要的一种能力,那就是人格能力。人格能力是在上述这些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格能力还靠孩子们集体生活去自然地形成。在一个充满欢乐与矛盾的集体中,孩子们应当自己学会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去理解别人、关心别人,解决纠纷。而不应由家长去越俎代疱。人格能力简单地说就是理解别人和理解自己的能力。这是一种很难得的能力,如何去理解和发现别人的要求与欲望,理解周围环境,如何去理解和发现自己的要求是与欲望,如何学会使之在实践中协调、统一起来,这些东西是能力,但上升起来就是智慧。  

上述这些能力需要在活动中加以培养,没有活动,只有课堂说教或家庭说教是没有用处的。它们又是人的能力结构中相互支持的能力。缺少了一样,就必然会对人的整体能力产生某种微妙的影响。就像一位艺术评论家狄德罗所说的那样: 一个人脸上任何地方如果有一个很小的疤痕,一般人看不出有什么差别,可是画家就能看出,因为他脸部的所有的肌肉都会因为有了这块疤痕而跟着变了形。

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固然有着遗传和生长环境的强大作用,但能力的形成对性格的变化也是有很大影响的。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人,他在社会活动中显然要占比较大的优势,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优势,才容易产生自信和自尊。

这种关于能力的结构主义理论,在我十多年前所翻译的一本著作:《智能的机构》中有比较详细的论述。我一直都希望能把它付诸实践。而近几年的学校工作经验让我感到,只要我们照着做了,就一定能有所收效,因为它给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和目标。它让我们脱离了那种盲人骑瞎马的状态。

此外,大家看到,上面关于学生教育的描述中,似乎忽略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与教育,忽略了所谓情商的培养。其实这里包含了一种观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蕴涵在教师与家长的行为之中,蕴涵在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大的环境之中。思想品德教育并不能依靠说教的方式来进行。它固然要靠校规、校纪的规范,靠教师的规范化要求,但更加重要的是,要靠家长、教师的行为的影响。同时,它也脱离不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关于百年树人的观念应当这样去理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一个时代的文化产生一个时代的教育,作为一个民族,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才能构成相对比较完整的教育。而达到这样的教育之前大约需要像一百年那么长的时间。

因此,我们的教师和家长都喜欢用说教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岂不知我们的说教和我们的行为比较起来,显得是多么空洞。家长与教师的价值观念表现在无形之中,他们的价值观念似乎就确定了孩子的价值观念。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念。这本来就是社会文化传承的方式,是我们所躲避不了的。若想真正地解决问题,要靠什么呢?主要还是要靠学生本人文化质素的提高,靠理解力的提高,靠鉴赏力的提高。

因此,再回到我们的教育现实中来,我们学校现在所提倡的方法就是英汉双语并重,德智体美融合。我们学校的教职员工应当有这样的感觉,几年以来,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这样的,我们大家都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

教师队伍的建立,它不同于企业里的工人。是个长期的过程。这里面包含着互相观察、沟通、理解,也包含着培训与激发。因此,我觉得我们大家都经历了也正在经历着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经过比较长时间的教育管理工作之后,再环顾一下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情况,我感觉到,我们每一个人生来都是属于某个社会位置的。也就是说,你适合于干这个而不适合于干那个,这些似乎都是前定的。虽然有的时候因为经济的原因,因为虚荣心的原因,你会选择一个你所不适合的职业,但过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在苦闷中努力地寻找自己,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的选择错了。

当你完全进入了你原本所属于的那个位置之后,你就会感到愉快,反之则不愉快。这就是人生选择的一个定律。如果这个定律能够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在教师工作中能找到愉快的感觉的人,就是最适合当教师的人。而那些仅仅把教师这个职业当成是挣钱糊口的工具的、没有这种感觉的人,则是不适合的人。

教师的工作并不仅仅是教书而已。你拿一本书,从年轻教到年老,并没有什么意思。你所面临的是鲜活的人。这些人将在你的引导和帮助下认识社会,了解人生。他们实际所学的远远不是书本上那么一点点东西。他们一方面学会了各个学科的思维方法,另一方面,他们从自己的家长和教师以及周围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对待事物的态度中找到了对世界的看法,找到了自己位置。作为教师,发现他们错了,就应当启发、指导,提供较好的跟踪帮助,发现他们对了,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但是,要做事,先做人

做人好像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因为有时候,人们所谈的做人似乎是做一个伪装的人,要想办法改变自己去适应别人。不是的。我们这里所说的做人是做我们这个职业所需要的人。作为教师,你必须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热爱的人,能找到乐趣的人。你的兴趣也许原来并不是教师,但你已经从事了它,必须亲近它,理解它,试着去热爱它。其次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应当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它包含你所从事的学科和教育本身。你是学中文的,你就必须有良好的、深厚的中文基础。由于你的水平比较高,你在自己语言、文学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发现了学习的有效途径,于是你就把它用来启发学生。关于这一点,我想,只要是比较头脑清醒的人,都会常常发现自己的不足,都会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孜孜追求。此外,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行为还依赖于我们作为教师的应有的修养。它就是人的德性。缺乏德性的教师(还包括家长)在孩子们面前所做的任何说教都是苍白无力的。比如说你有一些不洁行为或不洁语言,自己不注意,学生注意了,学生不说,但有感觉,有了感觉,就容易产生影响。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修养的产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与我们自己成长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有关系。可是要改变它、提高它并不是不可能的。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试着改变它。

胡适先生给我们大学毕业生开了一剂药方:1、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以保持追求学问的热心。2、多发展些非职业的兴趣,以保持生活的情趣和生活的理想主义。

作为教师知识分子,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脱离平庸,你要脱离平庸就必须读书、思考;你要脱离平庸就必须对国际国内的大事情有密切的关注;你要脱离平庸就必须对有关人生的许多本质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我感觉到,我们只要这样做了,我们的修养就必然会得到提高。一个学生,他若能遇到一个修养很高教师,那就是他毕生的幸运。

有时候,我们淘汰了一些教师,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好,而因为他们不适合。当你勉强做一项工作的时候,你就不投入,不思索,不上进。这是必然的。它远不是什么工资待遇的问题,不是什么福利的问题。一方面是工作的稳定性及投入程度,另一方面是教师的物质待遇,这两者应当形成一个有效的张力。我们不能因为教师的工作态度好,不计较,就可以无视他们的物质要求。同时,我们也不要以为,工资待遇越高,教师的积极性就越高,事实并非如此。这个问题,我认为就是科学。我们正在探路,正在寻求一个比较适当的方法,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惠而不费,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确实是一条有效的为人处事原则。

各位老师,大家都能看出,我作为这所学校的校长,最关注的事情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我力求形成一个比较理想的校园文化,一种校园精神。让它来引领我们的一切教育行为。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教师,也包括我自己,在接受教育的时期,接受了一种不完整的教育,要么就是受到各种政治运动的干扰,要么就是为考试所迫,接受了一种竞争性教育。它使我们的教育行为、教育德性和我们的上一辈比较起来,相距甚远。可是,我们有信心改变自己,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塑造教育对象的同时,塑造我们自己。